作為明清國家最高權力機樞的故宮三大殿是以保和、中和、太和等三和命名的,其中皇帝每天處理事物和召集文武大臣的的殿就是太和殿,太和殿是故宮最主要的建筑,可以說是故宮的中樞。為什么故宮的中樞叫太和殿呢?其實太和是管理和統治一個國家的最高境界。周史伯曾說過“和實生物,同則不繼”?!吨杏埂返摹昂鸵舱?,天下達道也”。漢儒董仲舒也說:“德莫大于和,和者,天地之正也?!边@都是在表述“和”對于管理和治國的重要性。中國歷代管理者都把太和作為最高的理想和終極的目標。何為太和?其實《孟子》的“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給出了答案?!疤汀本褪侨伺c自然、人與社會、人與人都是和諧的。這種最高形式的和就是太和,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學。
“和”這個概念產生于音樂,古代統稱為樂。樂在今天是藝術的一個門類,“和”是天地之間的大美,人們由音樂之和推行到人世間,由此悟出了治理邦國之道,國有強弱,邦有大小,如果能扶弱抑強利益共贏,在各邦國之間找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并循行的規則,那么天下就太平,邦國就和諧,好比眾多樂器奏出了和聲。古人先賢把這種尋找和諧的努力稱為“致中和”。遵循著這條致中和的道路方向,先人們又將“和”的理念推行到教化人心。大干世界滾滾紅塵,為名為利爭奪不休,人心唯危,這是令歷代管理者最頭痛的頑癥。受到音樂的啟發,假如能在眾人之間找到一條治心之路,讓大家在這里實現和諧,那人心和諧的意義就超過了治理邦國的“致中和”,那就出現了最高的“和”,最高的“和”就是要達到天與人,人與地及人與人的和諧,也就是人與自然、人與社會、人與人的和諧。這就是太和的概念。執政與管理是相同的,管理企業的最高境界也是太和,中國化管理的實質就是和諧管理之道。。
中國化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太和,但真正的太和很難達到,我們的管理永遠是向太和的境界不斷靠近。企業家在實踐太和管理之道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。
第一、企業一定要與勢和。勢是指企業全局發展和運動的趨向以及由這個趨向所產生的影響力。也就是所謂的形勢。管理者此時要認清形勢、適應形勢,一定要趁勢而上,作為一名管理者,基本功之一便是這種審時度勢的能力。
第二、企業發展一定要與社會的價值取向相吻合。中國化的管理的價值取向是義利統一的和為貴,是一個復合的價值系統。在中國化管理中十分講究道,也就是十分追求“正合”。有時因為管理行為偏離了道義,企業盈利不“取之有道”,企業也沒有生命力。履行責任,堅守道義,樹立正確的價值觀,是企業最主要的核心競爭力。三鹿等黑心企業就是沒有與社會的價值取向相吻合,結果因為三聚氰胺事件倒閉而破產。
第三、企業發展一定要與自然和。中國化管理講求以人為本,因地制宜,企業一定要從客觀規律出發,努力實現企業、員工與自然的和諧,真正使企業按科學的發展觀來發展。這樣企業才能基業長青。違背客觀規律,破壞與自然的和諧必定會受到自然的懲罰。云南鉻礦污染就是一個典型案例,與大自然不和諧企業不可能持續發展。
第四、企業管理一定與人和。中國化管理中人際關系的管理很重要?!芭c人和”是和諧管理目標的聚焦點。與人和包括員工與員工,企業管理者與員工,企業與企業有關的人的和諧。管理者應該動用自己全部的知識和能量來致力于“人和”工程。這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,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第五、企業家不僅要與人和還要與己和。如果企業家與人和是外功,那么企業家還必須要內明。內明就是企業家要與己和。與己和對于企業家很重要。作為一名管理者,雖然事業上很成功,但自己往往感到心累,這便是“內明”不足的征兆。歷史上和當今社會中不乏“外功”顯赫者,但真正在成功的巔峰上又能享受“內明”者卻不多。諸葛亮治蜀頗有成效,是一代名家大家,但自己的狀況呢,是“夙興夜寐,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”、“夙夜憂慮恐托付不效”。終于“出師未捷身先死,常使英雄淚滿襟”。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可嘉可敬,但個人的命運卻染上了濃重的悲劇色彩,我們身邊也不乏因為不內明而得抑郁癥的企業家。所以與己和無論對于企業和企業家本人來說都很重要。
上述五和是中國化管理的維度,是坐標,也是層階。也是達到太和管理目標特別注意的幾點。要想企業管理也進入一個至高境界,管理者需要認真體悟,大膽實踐。準確把握了太和管理之道,企業家也就掌握了中國化管理的精髓。
|